李德裕、盧多遜、趙鼎、胡銓等唐宋名相名臣被貶謫崖州,傳播中原文化;黃道婆在崖州待了近40年,后將棉紡織技術傳到今上海一帶而名垂青史;唐朝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遭遇臺風在崖州登陸,在此修建大云寺,傳播佛學……
三亞市區往西約40公里,便是1954年以前瓊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崖城鎮,即古稱崖州之所在。2007年,崖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你是說那個曾經住過兩位宰相的盛德堂嗎?”在崖城大橋橋頭的水南村村牌下,問起盛德堂,當地無人不知。
展現在記者眼前的盛德堂是一片工地。一個新修建的玻璃屋頂罩著約10來平方米的、只剩下幾片殘墻斷壁的盛德堂,一旁是按照盛德堂原貌修建的一處新院落,已近完工。
盛德堂始建于南宋,原為唐代宰相裴度第十五代孫裴聞義故居。南宋抗金宰相趙鼎、大臣胡銓貶崖居此,因胡銓書“盛德堂”而得名,并被頌贊為德宅。
“當年趙鼎與秦檜不和被貶崖州,迫于秦檜的淫威,沒人敢收留趙鼎,只有耿直的裴聞義收留了他。”帶領記者來到盛德堂的當地村民說:“后來宰相胡銓(實為樞密院編修官)被貶到崖州也住在裴聞義家。” 趙、胡的正義名垂青史,裴聞義的正義也值得欽佩。
“盛德堂傳遞出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何擎國說,經過歷史的風雨滄桑,盛德堂歷經多次破壞、重建、破壞,今次重修,原樣保護了僅存的小屋。
早在趙鼎、胡銓之前,北宋兩朝宰相盧多遜982年被流配崖州,居于水南村,985年盧多遜在此謝世,而今水南村仍居住著三四百盧多遜的后代。水南村現有盧多遜紀念館,掩映在一片檳榔林之中。當地盧氏村民告訴記者,該館于2007年落成,是中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盧氏宗親共同建成。
更早被貶于此的宰相還有唐朝李德裕。史料記載,唐代名相李德裕流放海南時曾居古崖州畢蘭,即今崖城鎮保平村。該村至今仍保留了成片明清建筑群,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與宰相們齊名的是宋末元初棉紡織家黃道婆。“黃道婆在崖州待了近40年,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崖州。”何擎國說,黃道婆在崖州時只是眾多普通“崖州織女”中的一員,故而如今在崖城找不到紀念黃道婆的遺跡。
為何崖城1954年以前一直是瓊南地區的中心呢?何擎國認為,崖城的山水環境宜居,土地肥沃是重要原因。“自明朝開始,貶官不再發配到此,因為以往貶謫到此的官員都活得好好的。”
如今這片肥沃的土地又孕育著新生機。這里是中國冬季反季節瓜菜重要的種植基地;在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遭遇臺風在上岸的地方,建有5A級景區;三亞著力推進的三亞創意新城項目位于崖城;正在建設的崖州中心漁港按國家級中心漁港標準規劃和建設,將打造集水產品交易、加工、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漁業特色功能區…… 而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當地政府正在保護修復崖城的文物遺跡。未來,料將有更多人來此探古,感受歷史的厚重。(記者 尹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