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家大院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但是后裔中還有讀書人在為村民代寫對聯
屋頂雕梁畫棟
深深的小巷如“時光隧道”把你的視線帶到從前
民居,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海南民居,是海南文化的載體。作為移民島,海南的漢族大多從中原遷移而來。因此海南文化既帶有中原文化的痕跡,又具有海南特有的文化底蘊。
宣德第,是一座處在海南民間的官家民居之府名。這個府名是清朝光緒皇帝賜給瓊山侯氏先祖的一個榮譽府名,據傳出自兩廣總督張之洞之手筆。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至今約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子為清光緒17年,至今已經116年。其整個大院占地約12000平方米,院內整齊布置建設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
17日上午,記者與海南文博學會常務理事閻根齊一道驅車前往宣德第,一睹百年大宅的風貌。經百年風雨的侯家大院,大院落套著小院落,雕刻與彩繪精致細密,斑駁的外墻,古樸的大門……讓人置身其中,頓生世事滄桑之感。
侯氏先祖創民間第一家當鋪 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
宣德第位于距海南省會海口市中心南面約48公里處的瓊山區舊州鎮嶺南村委會包道村。從東線高速到仙溝路口處下高速,左走9公里至道美村路口,再走3公里便到達目的地。
據侯氏族譜記載:包道村之侯氏家族來自廣東省新會。在八世先祖紹先公鼎盛時,即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51年),侯氏家族已經很壯大,他率先在村里創辦起當時民間第一家當鋪——包道當鋪,做起了典當生意。
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至今約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子為清光緒17年,即1892年,至今已經116年。其整個大院占地約12000平方米,院內整齊布置建設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子,共有15幢,其最東邊還有一排橫房子,共有10多間。
百年間幾家店鋪相繼沒落 見證由盛而衰的歷史
歷經百年風雨,宣德第外墻的彩繪和浮雕已頗顯斑駁,但當年的華麗與繁盛依然清晰可見。宣德第見證了侯氏家族的興盛和榮耀,也經歷了由盛而衰的歷史命運。
宣德第之興盛是與侯氏先祖經營當鋪生意密不可分的。侯氏當鋪首創于清道光初年,為當時民間典當業之先,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之一。
據遷瓊包道村侯氏宣德第之第十二世孫侯中安告訴記者,約在1830年前后,侯氏入瓊八世祖紹先公首創海南鄉村第一家當鋪——包道當鋪,開始從事典當業并經商。當時,侯氏先人還兼營本地名特產紅沙糖(俗稱“糖角”)、黑豆、黃豆等生意,同時經營比較名貴的布料生意,為后人積累了大筆發展資金,并為后來興建宣德第打下了經濟基礎。
由于經營有方,侯家當鋪生意興隆,先后在現在的甲子鎮和舊州鎮上開設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分店,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民間融資渠道,在方圓百里影響很大。舊州鎮由于鄰近當時的交通主要通道南渡江,商業經濟和農業生產在清末民初相當發達,農經物產十分豐富,是瓊北地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這為侯氏當鋪的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
侯氏當鋪經營最紅火的時期應為清朝道光后期到光緒末年之間,時間長達50余年。當鋪生意衰落于1904年,這一年由于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子孫全部回家奔喪,甲子當鋪無人看管,所有財產被盜竊一空,當鋪生意遭受毀滅性打擊,并加劇了侯氏家族的內部紛爭。
甲子當鋪因此被迫最先關閉,包道當鋪隨后也因財產歸屬問題無法解決而歇業。舊州當鋪由于是與張姓人家合伙經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一直經營到20世紀30年代才散伙。侯氏當鋪自創立至散伙,前后歷時近百年,相當程度上濃縮了舊州地區清末民初商業經濟發展由盛而衰的歷史情況。
占地上萬平方仿佛是迷宮 放眼之處無不是藝術
走進宣德第,就像走進了一座迷宮一樣,如果不熟悉里面情況,陌生人進得去,都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在宣德第第二個院落里的西墻上,一個大大的“壽”字經歷了300多年,如今仍清晰閃亮,充滿著侯家人對健康長壽的追求。而在中間一排主院落里的“福”,更是多種多樣。
建于光緒十七年的三進“十七瓦路”正屋,是侯氏大院所有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這三進正屋建在同一中軸線上,屋脊雕龍、屋檐翹頭,前后開門相通,分為前堂、中堂、后堂,前堂為待客之所,中堂用于拜祖,后堂是主人居處。前堂斗拱上雕有鳳凰、喜鵲,屏風上以浮雕、陰雕、鏤空等多種形式雕有各種花、果、牛、鳥圖案,后墻上部則為木制的鏤空“雙喜”字樣,給人一種通透的感覺。中堂的房屋前墻和庭院圍墻上部都繪有各種圖案,連石質門礎上也雕有花草,堂中擺放的用于祭奠祖先的神床、神龕,更是密密麻麻地雕滿了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做工之精致、細密,令人嘆為觀止。
“侯氏先人后來選定單數年間和單數“瓦路”建房,所建的正屋也只定為三幢、三進,合起來一共一幢四進正屋和三幢三進正屋,正好是十三間正屋,這是很有講究的,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取‘陽’意為‘和’、‘泰’,即興旺發達。”
據海南文博學會常務理事閻根齊介紹,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風采光,建房所用木材也十分講究,庭院里的石磚與石雕均采用當地盛產的玄武巖,做工精細,柱礎則是海南農村常見的塔狀,間或還有一些鼓狀柱礎。屋脊雕龍、屋檐勾角、外墻繪彩、屏風雕花,細致之處不勝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人講訴家族傳奇 “二婆祖”智退日軍
在百年風云變幻中,宣德第人才輩出,也留下了種種精彩的傳奇故事。
據侯氏后人介紹,1943年,日軍到處燒殺抗日軍民。當時,本村東邊(包道內)黃姓一保長不知道從何處撿回一頂日軍頭盔,將它藏在一個雞籠邊。當時,有一名日軍在巡邏時失蹤,日軍在準備收兵時發現了鐵盔帽,以為本村人殺了這名失蹤的日軍,便瘋狂地對黃姓人家進行燒殺。在這危急關頭,二婆祖挺身而出。她說包道村的百姓都是良民,同時指出,如果不問明情況就到處燒殺良民,勢必造成良民起來反抗。通過日軍翻譯一番解釋,日軍軍官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也被她一名弱女子的氣概所折服,罷兵不再燒殺包道村。這個故事,也被老一輩人做為教育后人不要忘記“二婆祖”等先人的典范。
別讓歷史風沙淹沒風采 宣德第老宅亟待保護
百年宣德第,歷盡風云變幻和世事滄桑。省內有關文博專家和侯氏后人曾多次向社會各界呼吁,如果不及時加以拯救與保護,這一民間藝術精品將會被埋沒。記者今天在現場看到,如今由于保護不周,許多很有價值的東西已經被破壞。一幢明末建筑土木結構瓦房,竟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
宣德第的建筑既有明末木結構建筑風格特色的民居特點,又具有清代海南木結構民居建筑特色,對海南民間建筑藝術研究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實物史料。宣德第民居建筑的藝術裝飾非常精湛,墻壁上有浮雕,也有繪彩畫,中國傳統的儒、道、佛文化藝術相通并交融,風格特異。特別是室內雕刻藝術,多數為原木鏤空雕刻,技術高超,刀法精湛。每一件雕刻藝術都蘊涵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寓意深遠。
長期致力于研究古建筑的海南文博學會常務理事閻根齊表示,宣德第的歷史價值,在于它作為一個院落在整體上保護得較為完好,雕刻、彩繪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點。宣德第除了其自身保存比較完整的具有民間建筑雕刻藝術群之精華與民間當鋪之價值外,在建筑風水學上,宣德第的規劃、布局與設計,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也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仍是值得現代建筑美學專家研究與學習的,其保持興盛上百年,如今又復見興旺,也是令后人敬仰的。就其歷史價值、作用與社會意義,宣德第應列為海南省歷史文物加以重點保護。 (《南國都市報》記者吳雅菁 史曉暉)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