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仙嶺下彈綠韻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科學發展紀實
近年來,依山傍水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圖為碧水環繞的保亭縣城。 本報記者張杰攝
這是一片圣潔的土地。
甘工鳥在這里涅槃,七仙女從此間下凡。一個美麗的傳說,環繞著這片山峰,世代黎苗的憧憬,伴隨著山青青,水盈盈……
這是一片沸騰的土地。
黎苗的祖先在這里開墾文明,革命的烽煙在這山谷點燃。1948年,這里就先于海南全島兩年獲得解放,七仙嶺那時已是紅霞一片……
這是一片風光的土地。
當科學發展的春光燦爛,這里花紅草綠,生機盎然。綠色旅游之路拓寬了山門,驅趕著貧困,她讓人驚訝,又令你傾心,不時地呼喚著人們:走進保亭……
七仙轉身,“兩個融入”一線天
盡管保亭先于海南全島兩年獲得解放。但是步入和平建設時期,她的發展卻長期落在全省后面。貧窮與落后是這里的代名詞,仿佛泣血的烙印,深刻在這個國定貧困縣的身上。1988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成立之時,一年的財政收入僅509萬元。
1995年8月,保城河的一場特大洪水,將縣城變成了一片汪洋,沿河兩岸的聲聲告急揪痛了保亭人的心。此后,保亭從治河修堤開始,建設有了起色。2001年,陵水至保亭高等級公路開通,使保亭與東線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為保亭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不過,這個人口不足20萬的山區農業小縣,發展的腳步依然遲緩。看著周邊市縣或憑資源或借地利,紛紛邁開發展大步,保亭人無數次地捫心發問:我們該向何處去?
解放思想是謀求發展的前提,創新思維是加快發展的起點。保亭人的思想觀念經歷了曲折的裂變。
縣委書記鄭作生履新之初,保亭的發展規劃定位為“中部的璀璨明珠”。但是,這顆明珠何以璀璨?人們并未明確。
這里沒有重工強企,只有零星的工業業態;這里沒有三亞、五指山的名氣,外界對保亭所知甚少……
然而,這里資源獨特——森林覆蓋率超過80%,位居全省前列;熱帶雨林、石林、溶洞引人入勝;黎苗風情古樸濃郁;還有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匯集雨林、溫泉、奇峰、民俗,令人嘆為觀止。
保亭,能不能從特色中釋放生產力,變資源為資本?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要對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有個清醒深刻的認識。
有人曾經固執地認為,保亭的職責就是保護環境,發展并不重要。可是,這種絕對化、片面化的保護觀,讓保亭嘗遍苦澀。國企改革要錢,民生建設要錢,錢從何來?等米下鍋的保亭開始拍賣土地,但是,地價即使壓到最低,仍然無人問津。誰能相信,1990年代,買下整個七仙嶺旅游區的開發權,曾經只需10萬元,而投資者最終還是放棄了。貧窮就像一座大山,將絕對化、片面化的保護觀擊得一敗涂地——農民進山砍伐屢禁不止,甚至發生過群體性事件。
事實告訴保亭人,貧困只會加劇生態惡化,只有發展才能擺脫貧困、改善生態,最終打破貧困加劇與生態惡化的怪圈。堅持在保護中合理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促進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的時期,保亭堅定不移地確立了科學的發展觀。
去掉束縛發展的思想桎梏,“兩個融入”的戰略應時而生:融入三亞,參與南部旅游圈分工;融入中部生態保護區,做好環境保護。
鄭作生分析道:“保亭現在念的是‘山海經’。用綠色山林旅游產品彌補藍色海洋旅游產品的不足,擴大三亞旅游圈的范圍和內涵,實現‘山海并舉、藍綠互動’,促使保亭旅游全面融入三亞旅游發展戰略,構筑‘藍色三亞,綠色保亭,浪漫天涯,黎苗七仙’的特色旅游格局。”
“兩個融入”是對保亭優勢的再分析。向北,中部山區是海南綠肺,具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向南,三亞是旅游排頭兵,對游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保亭正處在二者的交匯點上。相對于三亞,保亭具有環境優勢;相對于中部山區,保亭又具有靠近三亞的區位優勢。借三亞這條大船出海,重點發展旅游業,是保亭當仁不讓的選擇。
“兩個融入”是對保亭機遇的再解讀。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對全省旅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亞主打的海洋品牌限于沿海一隅,發展寬度有限,必須尋找一種具有全新體驗的旅游產品豐富三亞旅游的內涵,為此三亞提出大三亞“南部旅游圈”概念,保亭正站在三亞旅游擴張的門檻上。
“兩個融入”是對保亭之于全省的再定位。“兩個融入”的根本是實現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保亭必須站在全省區域經濟的功能分區上定位自身的發展,和周邊市縣形成互補關系,而不是競爭。
“兩個融入”是對發展與保護關系的再認識。融入中部,保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融入三亞,保亭可以更好地進行生態保護。現在,三亞市每年拿出上百萬元,支持保亭的環境保護和民生建設,“兩個融入”初現良性互動。
“中部明珠”如今有了最新詮釋,即把保亭建設成為中國最佳的國際溫泉度假養生保健之地,中國最佳的生態人居之地,中國最佳的綠色旅游縣城,中國最佳的民俗文化旅游縣城。
今年,保亭制定的中部第一個生態旅游區規劃,特地請來為三亞制定旅游總規的原班團隊,從內容到規格,力圖與三亞渾然一體。
“構筑生態文明健康縣,打造黎苗文化品質城”。一方面,保亭堅決進行封山育林,嚴格清理被侵占的國有林地;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旅游開發項目不斷進入,今年就將新改擴建8家五星級酒店,高端接待能力增加2倍。
去年,保亭地方財政收入首次過億;今年上半年,保亭的GDP增幅和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兩項指標均名列全省第二,為人矚目。
勤梳巧扮,山雞變成金鳳凰
環境是保亭的立身之本,發展之本。保護生態、整治環境是全縣上下的共識。在環境建設上,保亭前后兩屆縣委、縣政府既有大手筆,也重小細節。
2004年,一家企業準備投入10億元擴建縣水泥廠,縣里一年可增加財政收入千萬元,當時年財政收入不足3000萬元的保亭沒有接受這個項目;今年,縣水泥廠和橡膠加工廠的大煙囪相繼關閉,保亭再無一家污染工業;不久前,保亭又底氣十足的否決了一家開發商建設高層“國際會議中心”的規劃。“保亭不需要突兀的高樓,保亭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城在水中、城在綠中、城在花中、城在景中’。”
“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讓保亭先后獲得海南唯一的“全國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的稱號。
梳妝打扮的不僅是臉面,也是心靈。環境的轉變實際上也是人的轉變,特別是干部作風的轉變。縣委縣政府從去年開始,開展新一輪干部作風整頓活動,“再創作風新優勢,再樹干部新形象”。
保亭縣長彭家典說:“在作風建設中要求干部牢固樹立‘五種理念要求’,即觀念是保亭加快發展的最大財富,規劃是保亭加快發展的最優勢資源,環境是保亭加快發展的最大品牌,資本是保亭加快發展的制高點,特色是保亭加快發展的生命線。”
縣委縣政府大力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時處理了少數故意刁難企業的基層干部,使得投資環境為之一新。
梳妝打扮最終體現出的是氣質,是韻味,是文化。保亭將“文化營銷”提高到決定未來發展的高度。
濃濃黎家風,悠悠苗嶺情。身在保亭,處處能感受到民族的風情、文化的魅力。各酒店景區,紛紛將黎苗文化元素引入旅游產品之中;燦爛的黎錦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4項古老神秘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被發掘傳承。在縣城的入口,在七仙廣場的周邊,在保亭河兩岸的綠化帶,黎苗民俗風情也觸目可及,成為保亭獨特的民俗推廣方式。
每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辦的七仙溫泉嬉水節,已經成為保亭文化的“知名品牌”,黎苗服裝、黎苗歌舞、民族美食等民族文化的展示活動越來越多,每一次活動,都是一種亞文化的挖掘和開發過程。保亭的目標,是全方位地對民俗文化加以開發,形成獨具魅力的旅游產品。旅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異域體驗的追求,它藏在每個人的心中,越是高端的游客,越追求全新的體驗。保亭想做的,就是用文化穿透他們的需求。
從被人遺忘的山雞到展翅高飛的金鳳,保亭讓世人認識了她的美麗。她的美如此特別,不是富家女的雍容華貴,不是時尚人的冶艷迷人,而是清新自然、充滿親和力,仿佛環佩叮咚的黎苗少女,讓人賞心悅目。
在七仙嶺、在呀諾達、在檳榔谷……主要景區接待游客人數、滯留時間和平均消費都在不斷增長。從2005年到2008年,全縣旅游接待游客量翻了一番,旅游收入完成了2千萬到億元的跨越。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又成倍增長,旅游收入增幅超過50%。
大區小鎮,產業延伸添后勁
2008年,保亭的發展實現了兩個歷史性的轉變。
在全縣三次產業結構中,以旅游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以旅游為支撐的第三產業主導發展的跨越式轉變;在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中,民間資金投入大大超過政府投入的比重,保亭的經濟增長已從長期依賴國家投資推力被動增長,轉入了民間投資拉動自主增長的良性軌道。保亭經濟實現了自主擴張的內生性發展。
許多市縣夢寐以求的經濟結構轉變,保亭在短短數年間悄無聲息的做到了。
新的產業龍頭是旅游。去年,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帶動房地產等一批關聯產業迅速興起。旅游業成為保亭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
充分利用這個縣域經濟“引擎”的力量,保亭又描繪出“大區小鎮”的藍圖。這種創新的旅游業態意味著,保亭不僅僅發展大的度假區、景區,還將在景區周邊建設各具風情的旅游小鎮,依托它們開發主題性度假群落,使得旅游上下游的產品在這里匯集,產業鏈在這里得到延伸。
在“大區小鎮”藍圖背后,保亭人思考的是,什么樣的政策可以讓農民和旅游更好掛鉤,使農民從中得到更多好處?怎樣才能使旅游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掛鉤,更加有力的推動新農村建設?
答案在“大區小鎮”規劃所在地三道鎮已經有所顯現。
“三道、三道,天到、地到,只有人不到。”這是對過去三道鎮的形象描繪。這里直通三亞,交通便利,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但就是吸引不到投資者。而近年來,隨著呀諾達、檳榔谷等旅游景區的開發,投資商對三道的熱情瞬間高漲,強力帶動著該鎮相關產業的發展。
只能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形容這里的變化。沿著海榆中線公路前往三道鎮,路兩旁一家挨一家的酒樓、賓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鎮上史無前例的出現了第一家住宅房地產項目,一開盤,價格就直逼保亭縣城房價。
年過七旬、織了一輩子黎錦的黃阿婆,沒想到織錦現在成為她的工作。這里的農民,依靠旅游業為主創收,人均收入已達8000多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2倍。
在保亭的規劃里,“大區小鎮”更像是為服務業、商貿業以及人民就業搭建起的一個平臺,成為旅游業拉動新農村建設、全面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杠桿。
旅游業的氣息滲透到了保亭建設的方方面面。
一走進縣政府大樓,28個重點基礎建設項目和20個民生項目掛在最醒目的位置,讓人不免驚嘆于保亭的魄力。
民生工程也是環境工程,更是產業延伸工程。幾乎每一項重大基礎建設,都會直接或間接的服務于旅游業這個經濟發展的龍頭。
其中,有從保亭到海棠灣的高等級公路,建成后保亭到“國家海岸”的車程僅20分鐘,到鳳凰機場僅40分鐘,實現和南部旅游圈更緊密的連接;有投資3000多萬元的文化中心,黎苗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將獲得更有力的支持;還有即將建成的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最大的民生工程當屬年內投產的供水工程,一舉將保亭自來水的水質從三類提升到一類,并向七仙嶺旅游區供水,保護山上的清溪流泉免遭破壞……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