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拍攝、編輯:陳若龍
6月24日上午,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里地區小妹村,65歲的村民黃春鑾從自家兩層小樓向外望去,幾輛掛著外省牌照的私家車從門口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上疾駛而過。
“基本每天都有游客來大里,節假日時更多,有時村里民宿都不夠住。”黃春鑾說。
黃春鑾說,別看現在游客成群來訪,過去大里卻是人人想逃離的地方。大里位于陵水北部最窮困的一片山間盆地中,風景優美,世代居住上千黎族群眾。但因人均土地稀少,交通閉塞,百姓常有吃不飽飯的時候。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扶貧力量進入大里,尤其從2016年開始,陵水將大里列為全域旅游扶貧示范點以及美麗鄉村進行打造。隨著一項項發展政策的落實,大里的綠水青山成了發展的金山銀山,當地百姓守住鄉愁,有了奔頭。
大里村民舞蹈隊帶領游客一起跳竹竿舞。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走出去”的人
難忘落后與鄉愁
時隔29年,黃春鑾仍忘不了當年為外出打工的兒子黃運雄送行的場景。
1990年,15歲的黃運雄決定跟隨表哥到廣東打工。村中沒有直接連通外面的道路,二人只能先乘船從小妹湖離開,到湖的對岸再等車。送行至船邊,黃春鑾沒有流淚,把難受埋在心里。少小離家,黃運雄向親人揮揮手,帶著鄉愁,奔向遠方。
送別的路途充滿傷感,那么不走行不行?“不走出去,哪有出路?在村里待著,連飯都吃不飽。”黃春鑾自小就居住在大里,窮和餓貫穿她小半生,她不希望兒子過著同樣辛苦的生活。
黃春鑾介紹,當時在大里,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大里人有三件寶,肚餓、荒坡、茴(音)葉房。人窮地荒無出路,每家每戶想打工。”
“住的是茴葉房,一到臺風天,茴葉頂被吹翻,全家人得縮在桌底躲雨;吃的是地瓜飯,一年到頭菜里見不到油星;沒有技術沒有產業,家家戶戶守著一點薄田,靠天吃飯……”黃春鑾回憶,當時的大里地區像一灘死水,沒有燈沒有電沒有路,也沒有希望。
“走回來”的人
艱苦中握緊機遇
1995年,政府的扶貧力量開始注入大里,修通進山的公路、硬化村中的土路,通水、通電、通信號,資助村民建起泥瓦房。
黃春鑾說,當時,政府還為村民們發放甘蔗、荔枝、檳榔和益智等種苗,教授村民種植技術。也在那年,嗅到發展味道的黃運雄回到家鄉,建設家園。
曾是貧困戶的村民王尤山也有類似經歷,而“三出三回”的體驗,為他的故事添上了一抹傳奇色彩。
1997年,初中畢業的王尤山因家中貧困,放棄學業,通過外出打雜工攢了200余元,不久就回到村子后的白石嶺開墾荒地。然而,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天真的他干了2年多卻一無所成。
2000年,王尤山再次外出打工。2003年,他攢了幾千元回鄉創業,和幾個朋友合開了個店,做些小生意,沒過多久便虧本關門。
無奈之下,他只好第三次外出打工。2011年,由于要照顧生病的父母,王尤山再次回到村里,希望通過種植益智增收。
2014年,王尤山被識別為貧困戶,得到政府幫扶,家庭經濟負擔減輕,更有干勁在山中創業。2016年,扶貧力度不斷加大,定點扶貧企業中鐵集團投入10萬元幫助他發展黑山羊養殖產業,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新羊舍。在政策支持下,他免息貸款10萬元,購買羊崽,擴大養殖規模。
同年5月,王尤山與幾位合伙人共同出資成立合作社,發展立體農業。如今,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黑山羊存欄量達300余只,黃牛50余頭,土雞近千只,年收入約30萬元。
王尤山不僅成功脫了貧,還帶動19戶村民參與合作社增收致富。今年,他還打算帶著大伙發展南瓜種植和益智育苗產業。
相較2000年那次失敗的開荒,時隔19年,還是在同一片土地,同樣的耕耘有了截然不同的收獲。王尤山說,發展,不僅要個人用淚和汗寫就,更得感恩于政府搭建平臺,提供機遇。
“這一次不走咯。”王尤山說。
“走進來”的人
講述發展新故事
對來自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90后”姑娘王春燕來說,因“一面之緣”,便辭去海口的工作來大里開客棧,有點“瘋狂”,但并不太冒險。
2018年5月,王春燕和朋友來大里游玩,萌生了在此創業開客棧的想法。
“曼妙的自然風光和古樸濃厚的黎族風情,讓我瞬間便愛上大里。”王春燕說,吸引她的還有這里健全的基礎設施,道路平整,路燈明亮,村中環境整潔,具有黎族風情的小屋次第排開,“網購的包裹也能在三四天內定時送到,我對大里的發展很有信心。”
“這得益于陵水將大里列為全域旅游扶貧示范點以及美麗鄉村進行打造。”小妹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專介紹,從2016年開始,陵水先后投入了逾6000萬元用于包括道路、排污、民房、路燈、活動場所、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旅游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來游玩的人多了起來。
2018年10月,王春燕投入30萬元,在大里籌備黎家小妹客棧,今年1月開始營業,已經接待了數百名游客。“大里滿足了我對生活和創業的所有想象。”她說。
“如今游客多了,大家的思維也活了,益智、靈芝等大山里的農產品不僅自用,也開始外銷。”王專表示,村民的觀念變得“時髦”,搭上旅游和互聯網的便車,腰包漸漸鼓起來。
黃運雄、王尤山、王春燕等人的經歷,只是大里這片熱土上無數個奮斗故事的縮影。過去的窮鄉僻壤經歷了巨變,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或是外出,或是外來的人們走向大里,扎根大里,奮力譜寫發展新故事。
群眾會“用腳投票”
記者手記
要想知道一個地方發展得好不好,可以問問當地群眾愿不愿意留下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會根據對未來的預期決定去留,群眾腳步的流向,就是一個地方發展情況和發展前景的映射。
陵水大里地區的群眾從離鄉謀生,到歸鄉建設,體現的不止是一份游子情懷,更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發展前景從悲觀到樂觀的轉變。
換句話說, 過去,為了更多的掙錢機會更好的生活質量,大里群眾只能在外地務工。現在他們回到家鄉,不是因為不再缺錢,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在家鄉也能賺錢過上好日子。
群眾會“用腳投票”。陵水通過真抓實干,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入產業,切實提升大里發展水平,群眾充分享受到發展福祉,使得越來越多的建設者愿意扎根大里,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奉獻青春與力量。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